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9845

內容簡介

 

讓孩子找回學習樂趣、讓老師找到成長動力
日本教育大師 佐藤學「學習共同體」教改奇蹟完整呈現

  為什麼「快樂學習」沒有辦法提高學習動機?
  為什麼「能力分班」不是「因材施教」的好方法?
  為什麼亞洲的孩子紛紛從學習中逃走?
  「學力」貶值的二十一世紀,教育的新出路在哪裡?

  日本教育界大師、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深刻剖析東亞國家共同面臨的教育危機,
  並且提出以「學習共同體」為目標的改革建議。

  在閱讀日本教育改革歷程的篇章中,讀者不難發現,台灣正亦步亦趨的跟隨著日本發展的軌跡。書中看到如此熟悉的訴求和結果:日本因為考試壓力太大而導入的「寬鬆教育」,減少三成課程內容、大幅減輕學習份量,甚至能力分組上課……諸如此類仍舊無法挽回孩子們厭惡學習、逃離學習的現況。

  從中小學到大學,學生學力急速崩壞。於是乎,傳統勢力呼籲要求恢復過往的模式:加深加難、更多精熟、背誦、考試,但走回頭路也沒有辦法挽救學生學習崩壞的土石流。

  於是,佐藤學在日本創建、推動「學習共同體」革命,經歷一千所學校的失敗,三十年後的今天,全日本已經有超過三千所、十分之一學校實施導入「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彼此對話、相互幫助;老師「少說多聽」、教室打開大門,成為可以共同觀摩學習的現場。透過合作學習、分享表達,讓孩子找回學習的樂趣,老師找到成長的動力,更間接提升整體的學力表現。「學習共同體」也因而成為改革公立學校的一把金鑰匙。

  佐藤學「寧靜革命」的成功,讓亞洲鄰近國家也紛紛取經: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印尼等都陸續導入佐藤學的著作、頻繁往返日本觀摩「學習共同體」的導入學校。在日本之外其他國家也陸續出現成功案例,讓佐藤學的影響力從日本擴散到亞洲各國。

  本書綜整了佐藤學近十年來的四本重要著作,從他對亞洲各國現況與困難的分析,到「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建構,乃至於他親自訪視一萬所學校的現場經驗,以及帶領學校成功的改革歷程,完整呈現在台灣讀者的面前。

  佐藤學從理論與實踐上證明,唯有「從教室開始的革命」,才能保障每個學童的「學習權」,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的理想。過往教育現場金字塔式、少數菁英得利、多數「陪公子念書」、優勝劣敗的結構,已經無法應付未來全球化、知識高度複雜化的社會;唯有轉化為公平、均質、多元發展,相互學習連結與分享的學習形態,才能適應未來世界。

  在台灣即將展開12年國教之際,佐藤學《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一書,非常值得所有關心教育的讀者,更進一步的思考、討論、探索。

本書重點

  .追本溯源的探討日本,以及包含台灣在內的「東亞型教育危機」:孩子們從學習中逃走、缺乏動機、無法專心於學習、學力大崩壞背後的結構性因素。

  .作者從世界各國發展的軌跡,與國際學生能力評量中歸納,單向、同步的教學是謀殺學習動機的主因,能力分組或分班、提早分流的教學,已經是過時的垃圾。而強調主動、參與、分享、合作、表達的「學習共同體」,才是解決東亞教育危機的「根本解」。日本已超過3000所中小學都在實踐「學習共同體」的教室改革。影響力擴及全亞洲,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印尼等地也都開始出現成功案例。

  .本書結合價值、理論、實證方法、成功經驗與教戰守則,是面對十二年國教時代,啟動教室革命的一本「終極解決方案」。也為所有關心「學習」與「教育」的讀者,提供宏觀的視野、聚焦的實用建議。

  .本書在韓國、日本均締造銷售百萬本以上的佳績,是致力教育志業者的聖經。

  .本書附有《親子天下》赴日本越洋採訪的第一手現場報導與專訪,提供所有對教育有興趣的讀者,親臨現場的豐富資訊。

作者簡介

佐藤學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曾任全美教育協會(NEA)會員、日本學術會議第一部(人文社會科學)部長、日本教育學會前會長、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榮譽會員。也曾擔任墨西哥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哈佛和紐約大學客座教授。

  佐藤學針對日本教育中孩子失去學習動機、不知為何而學以及「從學習中逃走」等問題,提出以「學習共同體」為目標的改革做法,在日本掀起一場寧靜革命。為推動「學習共同體」,他每週參訪2-3所學校,和學生、老師、校長面對面溝通討論,三十多年來如一日,親訪超過10,000間教室的教學現場。

  透過「學習共同體」的合作學習、分享表達,不僅孩子們找回學習的樂趣,老師們也找到成長的動力。無數老師和校長在他的理念中實踐出畢生追求的教育理想。他的著作成為許多老師的必讀聖經,他的熱情更感動許多研究生,而成為推動學習共同體的左右手。

  著有《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課程論評︰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師的難題︰走向反思性實踐》(世織書房)、《教育改革的設計》(岩波書店)、《變革課堂,學校改變︰從綜合學習到學校課程的創造》、《教師的挑戰》(小學館)等。簡體中譯本有《課程與教師》、《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教育科學出版社)、《靜悄悄的革命》(長春出版社)。

名人推薦

top
教育界意見領袖 權威推薦
丁亞雯/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研究所所長
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陳佩英/師範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陳偉泓/台北市建國中學校長
陳麗華/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張榮輝/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
詹志禹/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蔡清華/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前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劉欽旭/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理事長
謝國清/全家盟12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
蘇明進/台中市大元國小教師
(以上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好評推薦

  我仔細讀過這本《學習的革命》後,有如被當頭棒喝:問題不在老師應該如何「教學」,而是怎樣讓學生不再逃避「學習」!真正的學習是一種「協同學習」,是與新世界的接觸對話,並透過與教師、同學及自己的對話,來挑戰學習的「伸展跳躍」。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學習共同體中,這才是我們面對十二年國教應未雨綢繆的課題!──陳麗華(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當教育改革急於從數據中尋求出路的年代裡,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實踐,彷彿一道清流,重新滋潤教師們逐漸枯萎的信念,激發起教室內真實學習的熱忱,將學校的集體責任感匯流在一起,灌注每一棵幼苗,使學習洋溢著伸展與躍動的喜悅。佐藤學教授傾注近三十年的心血,帶領仍在黑夜中摸索的旅行者,看到共同的前路,攜手邁開大步!──陳佩英(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看了這本劃時代的好書,我極力推薦給家長、中小學教師以及大學教授。大家了解「學習共同體」的真正意含後,家長不要再認為只要幫孩子找到名校、名師,就已經盡到對子女的責任;教師們不要再分秒計較課稅之後的上課節數與導師費能否調漲,因為教師在營造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上還有很大可以努力的空間;大學教授(尤其是教育學院的教授)更不應再汲汲於製造幾篇SSCI的論文,應該仿效佐藤學教授,親身走入學校及教室,觀察學生的學習問題並與現場教師討論解決之道。唯有這樣,台灣的教育才有春天!──蔡清華(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前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學校是頑固的組織,絕非容易就能實行改革」!這句話出自由親子天下出版的《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新書中。壯哉斯言!筆者投入教師組織十多年,深知學校組織文化才是教育改革的成功關鍵,改革若是只有針對單一對象,幾無成功可能。很榮幸可以推薦這樣一本深度思考與具體實踐兼具的好書,只要讀者可以時時自我提醒台灣的特殊性,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劉欽旭(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理事長)

詳細資料

top
  • 叢書系列:學習與教育
  • 規格:平裝 / 300頁 / 17*23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ag -->

目錄

top
作者序:攜手共同學習
推薦序:日本能,為什麼台灣不能?--洪蘭
推薦序:第一步,打開教室--柯華葳
專家導讀: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作者專訪:遇見校園春天

第一章 孩子為什麼從學習中逃走
危機的真相
「壓縮的現代化」是最大的敵人
社會改革與教育政策的失敗
從「勉強」到「學習」

第二章 能力分組已不合時代!
PISA的衝擊
能力分組是否真的有效?
能力分組為何普及?
邁向改革的「協同學習」

第三章 學力神話的幻滅
學力神話的瓦解
學力危機為何產生?
「基礎學力」所指為何?
學力累積的真相

第四章 課堂裡的風景
不可思議的「協同學習」
從「傳統教學」走向「協同學習」
「協同學習」的意義
教學型態的轉換
小學低年級的「協同學習」

第五章 學習的專家
構築信賴與協力的關係
內發的改革
學習的專家

第六章 改革成功的學校
金透小學:持續三十年以上的公開課程
岳陽中學:成功推動學習共同體的中學
濱之鄉小學:第一所前導示範學校
跨越國境的「學習共同體」

第七章 學校的再生
另一種風景
寧靜又澎拜學習交響曲
跨越學校的高牆

實踐分享
濱之鄉小學,協同學習四大震撼
韓國與學習共同體的相遇

top

作者序

共同學習的連結

  截至目前為止,我的著書及論文已出版了英文、韓文、簡體中文、法文、德文、與西班牙文的翻譯,也很榮幸獲得許多國內外讀者的支持。在台灣,本書是第一本關於我的研究的翻譯書。雖稱為第一本書,但在長年的研究中,我對台灣教育的關注從未停止。因日本殖民地政策的歷史及東亞各國現代化的背景,台灣與日本的教育有著令人驚訝的相似度。從一九八○年代以來,我曾經五次造訪台灣,訪問台北、台南、高雄和花蓮等大學及各級學校。在每一次的訪問中我都不禁驚訝,台灣與日本教育的現狀及問題竟有如此多共通之處。

  關於日本教育危機的背景,必須以國際化的觀點釐清;而為了計畫更良善的學校教育改革,日本非常需要向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各國多多學習。但是除此之外,我從未想到有一天可能為台灣的教育有所貢獻;本書的出版對我而言,真是喜出望外。

  本書結合了多篇我所執筆得到多數迴響之著書及論文,包括了《學校的挑戰:朝學習共同體邁進》(二○○五年,小學館)的主要論述、《從學習逃走的孩子》(一九九九年,岩波書店)、《重新審視學力問題》(二○○○年,岩波書店)、《能力分組指導哪裡有問題》(二○○二年,岩波書店)、「學校再生的哲學=學習共同體的哲學及活動系統」(『現代思想』二○○七年四月號,青土社)等。上述的著書及論文,其主題皆關於如何對應學校及社會激烈的變化,並探究先進及賢明的學校改革。我深信上述著作中所提示之分析及建言,在近年已逐漸增加其重要性。

  本書出版的契機,可追溯至二○一○年我所參加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所舉辦之教科書國際研討會。當時熱情款待我的教育學院陳麗華院長,在會後來日本訪問了我所推動「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的前導學校,並將我的研究推薦至「親子天下」。對於陳麗華院長的介紹推薦,我深深表示感謝。而本書導讀之歐用生教授,在其留學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之際即為我如親人般的好友,能夠執筆本書導讀的,除歐教授外無第二人選。我深切感恩與歐教授的友誼及其對我之照顧。

  此外,我也要向執筆本書序文之孫于正教授(韓國學習共同體研究所所長),表示深刻謝意。孫教授曾在我的研究室學習,並取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目前在韓國全力推動「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改革,是一位獲得許多教師尊敬及信賴的優秀教育學者。此外,我也要向本書的譯者,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在學之黃郁倫表示特別謝意。郁倫擁有卓越的英語及日語能力,全力支持我在台灣的學術活動。若非其對台灣教育的熱切希望及對我的研究之熱忱,本書不可能誕生。最後,我要向實現本書出版之天下出版社的編輯全員,特別是為了完整介紹我的學校改革研究而全力促成多本合輯之親子天下總編輯何琦瑜小姐,表示深刻謝意。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夠成為連繫台灣與日本教育學者及教師的橋梁之一。

推薦序

日本能,為什麼台灣不能?/洪蘭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曼德拉(Nelsor Mandela)說「教育是世界上最勇猛的武器」,因為只要把孩子教好了,這個國家就無敵了。教育是國家的命脈,這是無庸置疑的,所以每次內閣改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誰是教育部長。可惜雖然每個人都知道教育要改革,但是怎麼改,卻沒有定論,十個人有十二個意見,所以教改改了十幾年,學生還在痛苦中。不過這麼多的不同意見中,有一個意見是大家都贊同的,那就是教育應該「因材施教」。每個孩子不一樣,因此教材教法應該量身訂造,把每個孩子帶上來。孔子在三千年前就指出了這一點,我們在論語中也的確有看到孔子有落實因材施教。

  目標對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了,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因材施教呢?這本書指出了一個方向:小組學習、協同學習,它告訴你,能力分組已不合時代了,現在是協同學習時代,校際合作形成生命共同體。其實我們在醫學改革上,也是朝著問題導向的小組學習在走,只是走得很辛苦,因為過去的包袱很重,積習難改。人都害怕未知,不喜歡新的東西,老師已經很習慣舊的教學模式了,大腦只要花最少的力氣就可以上完一天的課,就如一位老師說的:「教了七年的四年級,我閉著眼睛就可以上課。」

  但是世界在改變,沒有「以不變應萬變」這回事。不知為何台灣沒有人去挑戰這句話的不合理性:當世界在改變,而你不改時,你會被淘汰,世界往前走遠了,你還留在原地。學如逆水行舟,已經不是比喻,它是現實,只要看韓國就知道了。所以日本已有做過pilot study的新方法,成果很好,學生喜歡上學,我們何不借來參考一下,不成功沒有害(其實學生也不會比現在更痛苦),但是成功了,千萬的孩子就會有笑容了。

  我們目前的教育制度一定要改的原因是它不符合人腦的發育,在大腦的實驗中,我們看到每個孩子成熟(開竅)的時間早晚不同,它有基因上的關係,當班上有人已聽懂,有人還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時,協同學習對開竅慢的同學的確有很大幫助,他會比較沒有跟不上的羞辱。此外,我們在同卵雙胞胎做同一件事情的大腦圖片中有看到,雖然他們既是雙胞胎又是同一個父母帶的,但是大腦活化的迴路很不同。因為二人後天的經驗不同,經驗促使神經連接,大腦活化的迴路就不同了。我們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基因不同,後天環境也不同,比起來是很不公平的事,孩子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他就是有在學習,就不該責罵他,因為學習的快慢不是操之在他,而在他的基因上頭。

  教育應該是去適應孩子的天性而不是把孩子拿來適應教育的制度。我們心疼孩子做白老鼠,但是教育不改又不行,因此,請細讀這本書,想一想,它有可能發生在你我的周遭嗎?如果日本能,我們為何不能?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推薦序

第一步,打開教室 柯華葳

  佐藤學先生在作者序中提到,台灣和日本的教育有著令人驚訝的相似度。讀了佐藤先生引用許多國際和日本學習的調查與研究,有系統地的提出教育問題的癥狀,也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我認為這本書是我們的鏡子。若能借鏡,或許台灣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且不陷在問題中將錯就錯。這絕對是芊芊學子的福氣。

  不知讀者是否聽過類似下面這些說法:

  ● 學生就是不喜歡學習。
  ● 教學時間實在不夠。
  ● 要學會,就要反覆練習。
  ● 進教室觀課會干擾學習。
  ● 小組討論吵吵鬧鬧,會拖累進度。
  ● 學生自學,學錯怎麼辦。
  ● 不能力分組(班),怎麼教好學生都給耽誤了。

  若你聽過且常聽到這些說法,佐藤先生會說,「學生要從學習中逃走了」。是的,台灣學生有著讓全球羨慕的數學和科學成績,卻對學習沒有興趣也沒有信心。教育當局高舉快樂學習,學生學習並不快樂。這是怎麼了?心疼的是,整個社會,老師、父母、學生沒有人不認真投資學習這件事,只是大家不清楚,為什麼要接受被分類、常遭失敗、時時刻刻競爭這樣的處置。

  佐藤教授看到日本類似的現象,建議推動「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指教育是一公共使命,學校和老師有著背負此使命及責任的專業,但需要向外敞開大門,使多元思考透過對話得到交流。不論學生、老師、家長一起參與教育公共事業,並負責營運,全校因此成為「學習共同體」。佐藤先生看「學」字中的兩個xx是聯繫與互動。這是一個理念,接受它,第一步,打開教室,與全校互動,與外界互動,對上面七項說法就有不同的想法了。

  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教授曾問:「十二年國教和九年國教不一樣在哪裡?」想著佐藤先生說,教育品質與平等應該相輔相成。若九年國教被競爭綑綁失了準,十二年國教正是脫下競爭纏擾的轉捩點。只是教育改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佐藤學先生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以及一千多所學校的失敗,目前帶出全日本小學至高中十分之一的學校實施導入「學習共同體」。面對教育,顯然需要不求自己的益處與毅力,只問學習本質。借鏡日本經驗,為台灣學生,誠實面對教育品質與教育平等是等著我們去完成的功課。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專家導讀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歐用生

  現在,日本中小學正掀起一波「寧靜的革命」,這是將學校建構為「學習共同體」的運動。其主要理念是依據民主主義的精神,將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都視為學校改革的主角,各種各樣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尊重,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學習權都受到保障。學校的主要工作是如何組織「合作學習」的環境,讓師生一起學生,學生之間也互相學習。在公共性和民主的精神下,教師們滋養了濃厚的「同僚性」(collegiality),塑造了迎刃有餘的「伸展與跳躍」學習氣氛,提供給學生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師生在教室裡進行著「交響樂般的學習」,不僅促進每個學生的自我實現,教師也成長為學習的專家,更使學校邁向卓越,因而建構了學習型學校。

  這個運動的主要推手是東京大學教育學院佐藤教授。他是我在東京大學留學時的同學,近幾年來我們多次見面,暢談教育理想,讓我充分了解建構這種新學校的艱辛和挑戰。他說,一九九八年,神奈川縣茅崎市教育委員會找他合作,想依據他的教育理念建立一所新的學校,「濱之鄉小學」就這樣誕生了。濱之鄉小學揭櫫建構「學習共同體」的理想,教師們組成學習社群,實施「授業研究」(jyugyoukenkyuu),以「學習單元」為中心,一起備課,共同構思教材、教學方法和策略,然後一起觀摩教學,蒐集資料,舉行教學檢討會,進行課程和教學個檢討、慎思和反省,以追求彼此的專業成長。他們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工作,減少開會時間,將時間用於教學研究,每年都舉行上百次的觀摩教學,學者、專家、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蜂擁而至。佐藤教授曾帶我參訪該校,後來我又帶台灣教師訪問團多次前往,對他們營造的學習文化,印象深刻。加藤清校長對我說,授業研究讓他們的課程改革了,教學活化了,教師專業成長了,學校也成為學習共同體。事實上,濱之鄉小學已經成為學習共同體的典範學校!

  佐藤學教授說,他在建立濱之鄉小學時,原本以為十年內能有十所學校參與就不錯了,想不到近十餘年來新學校迅速擴充,現在幾乎已經達到日本中小學的十分之一。所以「寧靜的革命」將成為「永遠的革命」。他說到這裡時,臉上泛著滿意的神情,因為這些成效,可以說是他一生致力於課程理論和實踐的結晶。他不僅率先呼籲要轉移研究典範,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打破「教學科學」的神話;反省傳統教學研究的局限性,積極建立教學研究的方法論和理論架構,為新學校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將受業研究和課程、教學改革,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結合起來,形成了整體的學校改革的體系。而且為實踐這些理念,他親自到日本各地的中小學現場,參與教師教學,不斷錄影和記錄,和教師們對話,終於釀成了席捲日本學校的「寧靜的革命」。而且這種寧靜的革命現在已擴及歐美和東南亞地區,單元教學研究(lesson study)也漸漸全球化,目前並已組成國際lesson study研究學會(二○一一年十一月底在日本東京大學舉行二○一一年國際年會,發表了上百篇的論文),影響力日漸擴大。這樣的進展和發展也許是佐藤教授沒有想像到的。

  日本中小學的「授業研究」是對一個單元教學的系統的、整體性的研究,教師們一起備課,分析教材、教法和評量等,然後一起實施觀摩教學,對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和問題,進行討論和慎思,作為教師們教學改進的參考。這是一種行動研究,也是結合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制度。這種改革理念和實踐正與我多年前提倡的「校本教師進修」模式不謀而合,這是以學校為主要進修場所,以教師為主要進修單元,是草根模式的、教師焦點的、合作實施的、實踐導向的,而其最終目標是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以提高課程和教學品質。教師將自己當做研究者,自己做研究,自己解決問題;和學校內的同事(包括校長、主任和其他教職員,甚至學生),校外學者、專家、視導人員、家長等,一起討論和對話,相互學習。教師不是被迫到教師中心或其他地方研習,聽一些缺乏脈絡的演講,學了一大堆的原理原則,回到現場卻完全不能用。教師自己就是研究者,不僅研究自己,更要與同事一起研究;教師不做「斯金納(Skinner)箱」中的白老鼠,自己就是斯金納,自己做研究。這樣,教師就是研究者,教室就是實驗室,而學校就成為課程改革中心了。

  現在,台灣正思索未來的教育改革,也積極思考新學校的建構,佐藤教授「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和實踐,正提供給我們很好的借鏡。因此《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一書的出版,實有重要的意義。本書內容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在探討合作學習的意義,並由此勾勒學校改革的願景,第二部分在批判並重新建構學習的概念,最後則評析日本三所學校和其他國家學校改革的實例。英國名教育學者 Michael Young 早就說過,決定新世紀教育的不是教學,而是學習,所以「學習的革命」是我們面臨的巨大任務,「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表示改革是由下而上的,學校的校長、教師、學生和兒童是改革的主角,合作學習才能面對這樣的挑戰。本書已完整呈現了學習共同體的理念,相信對國內教育界 會有很大的啟示。

  佐藤教授著作等身,很多書被譯為各種語文,在各地流傳;研究、講學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對各國教育改革產生很大的影響。他也多次到台灣講學、參訪,傳播他的教育理念和課程思想,教育界同仁都能感受到他的教育熱情和睿智。

  很高興看到《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一書在台灣出版,尤其是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大家正在找尋教育的新出路,本書正好提供給我們一個思考的新方向。感謝佐藤教授,也謝謝譯者、和為本書出版奉獻的每一個人。

  (本文作者為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bec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